Culture 文化

合氣道傳統服飾袴背後的故事

袴(Hakama) 是日本傳統服飾,已有數百年歷史。最初,它作為貴族、朝廷官員與武士的身份與地位象徵來穿戴,自然而然地成為武士階層練習古武術時的標準服飾。如今,古武術,以及合氣道(aikido)、居合道(iaido)、弓道(kyudo)等現代武道的修行者,依然在練習時穿著袴;但也有武道因實用考量(如柔道)或其起源和宗教因素(如少林寺拳法)而捨棄此傳統。

自植芝盛平於綾部開設第一所道場「植芝塾」以來,合氣道中袴的地位經歷重大變遷。最初,不論男女,所有參加合氣道練習者都必須穿袴;太平洋戰爭後,袴變為選穿,目前通常僅有段位者著用,但有些道場可能允許女性在較低級別時就開始穿袴。

根據部分植芝盛平一些內弟子的回憶,自練習者首次踏上道場便被要求穿袴。植芝盛平認為,訓練時穿袴是追求武道者的基本禮儀與必要象徵,因此若有人僅著道着,他便會嚴厲責備並制止其練習。 道着,又稱稽古着,包括上着與下穿き。下穿き又等同於內褲。所以僅著道着等同於穿著內衣褲練習。

植芝盛平對穿袴的“必須性”十分堅持,卻不限制袴的款式、品質、顏色或花紋。內弟子們回憶,道場中曾出現各式袴——從以舊窗簾布縫製的低階款,到剣道、居合道或日本舞蹈所用之袴,乃至用於慶典或儀式的絲質高級袴——皆可見於練習場。

然而,植芝盛平真正重視的是袴本身所蘊含的意義,以及其上的七道褶。根據五月女貢(Mitsugi Saotome)在《The Principles of Aikido》一書中的說法,植芝盛平曾教導弟子們:袴的七道褶象徵武道的七德——前方五道分別為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;後方兩道為忠、孝。這些德行曾見於古代武士,而袴的七褶提醒練習者反思真實的武士道精神。

自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戰時與戰後物資匱乏,許多學員無力購買袴。據《Aikido Today Magazine》雜誌第41期奧村繁信(Shigenobu Okumura)指出,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出現「初段前可不穿袴」的想法,該提議僅為減少支出,並非想將袴刻意作為段位象徵。當時,袴在初段前為選擇性穿著,與「只有初段後才穿袴」並不相同;但隨著時間流逝,穿袴逐漸與段位掛鉤。

如今,在合氣道中一般於初段起開始穿袴,但女性是否及何時穿袴,仍依各道場與師資而異:例如日本本部道場(Hombu Dojo)規定女性自三級以上即可著袴,其他流派則可能自首度考級或甚至從入門即開始穿袴。

作者註: 感謝您的閱讀!本文章僅作為對該主題的初步介紹。雖然我們致力於準確性,但無法保證內容的精確,也可能包含一些推測成分。如果您對此議題感興趣,建議作進一步查證。開始您的合氣道探索之旅吧! 🙂

發表評論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