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合氣道, 還是合気道?
要決定「合氣道」應該寫作「合氣道」還是「合気道」,首先必須了解漢字「氣」與「気」之間的歷史與差異。
「氣」這個字是中國的原始漢字,而「気」則是日本簡化後的版本。「氣」由「气」和「米」兩個部件組成。「气」是「氣」的原始形式,其象形文字可見於甲骨文中,代表雲氣或流動的氣體,也象徵著吸入與呼出的氣息;「米」則代表稻米。據記載,「氣」最早用於公元25年至220年間,最初與食物(因為米是中國的主要糧食)相關,後來又與天氣聯繫在一起。古代文獻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中提及六種「氣」,分別為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(暗)與明,這些都代表著六種自然現象。「氣」被視為世界的基本元素,一切事物皆為其運動的產物或結果。它亦指生命能量,因為呼吸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,而呼吸的節奏與強度則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態。「氣」是許多中國武術以及中醫理念中的關鍵概念。

氣字的演變
早期日本文化採用了漢字「氣」。隨著時間推移,其意義逐漸演變,以符合日本文化的多元面向。例如,元氣(健康)、勇氣(勇氣)、怨氣(怨恨)、口氣(語氣)和空氣(空氣)等詞都沿用了這個漢字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,「氣」的使用非常普遍,那時還未出現「気」。戰後,日本在盟軍總司令部(GHQ)的管轄下,展開了一系列漢字改革,目的是由於擔心漢字過於複雜,進而推動日語羅馬字化。日本文部省決定通過編製《當用漢字》表以縮減漢字數量,此表收錄了最常用的漢字,並採用了被稱為新字體的簡化漢字。在新字體中,「氣」被簡化為「気」。這一轉變進行得相當迅速,「氣」逐漸退出日常使用。有觀察指出,在大先生的書法中,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是「氣」而非「気」,這是因為當簡化字「気」問世時,他已超過六十歲;不過在他後期的部分書法中也可見「気」的使用。如今,「気」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主流的寫法,如在合氣會(公益財團法人合気會)的官方名稱中所見。
普遍認為,此次簡化的目的在於使漢字更易於書寫,從而提高識字率與理解力,以支持日本社會的民主化。不過,也有另一種說法存在:有人認為「氣」可以解釋為生命能量,而「米」部象徵著養分與豐足,暗示著能量是充滿動態、持續運動並向四面八方擴散的;與之相比,「気」用㐅取代了「米」,這可能暗示著封閉或受限。因此,「氣」隱含著能量的擴散,而「気」則象徵著能量的局限—兩者近乎相反。(註:目前在字源學上並無充分證據支持對㐅的這種解釋。其實㐅只是「五」的異體字,代表數字「五」。)

大先生植芝盛平的書法
有觀點認為,由於日本文化非常重視「言靈」的觀念(即認為言語中蘊含著靈魂,且字詞具有顯著力量),將「氣」改為「気」可能意在切斷日本人與這些精神力量的聯繫,從而限制其能量,以防未來衝突。雖然這一理論頗具吸引力,但目前仍屬推測,且難以考證。
無論支持哪一種理論,從武術的角度看,「氣」與「気」都可指代生命能量,儘管有些人認為二者在形式與含義上略有不同。但在當今實踐中,兩者可視為可互換的。究竟選擇「合氣道」還是「合気道」,則取決於語境及對漢字文化與歷史意義的側重,或僅僅出於個人偏好。
作者註: 感謝您的閱讀!本文章僅作為對該主題的初步介紹。雖然我們致力於準確性,但無法保證內容的精確,也可能包含一些推測成分。如果您對此議題感興趣,建議作進一步查證。開始您的合氣道探索之旅吧! 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