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殘心與無心:合氣道的兩大武心
殘心(Zanshin) 是日本武術中的核心概念。字面上,「殘」有「殘留」「餘留」之意。在亞洲文化中,「心」超越具體的器官,涵蓋了思維與靈魂,融合了認知與情感的體驗,二者緊密相連。因此,殘心指的是一種警覺、敏銳且全神貫注的心態──即使在出招後、對手似已無力反擊的時候,仍保持隨時應對的警覺。
在不同武術門派中,殘心的具體表現各有差異。例如,在弓道(Kyudo)中,射手在放箭後依舊挺直身姿,目光依然保持凝視箭矢命中之處;在合氣道中,防守方出招後,即便已將攻擊方擲倒,仍需保有警覺姿勢,防備隨時可能的逆襲。更廣義地說,殘心意味著防守者在解除眼前威脅後,仍繼續對周遭環境保持高度敏感。殘心被視為有效修練與實戰的要點,因為它能使修練者迅速且恰當地回應任何突發狀況。

在合氣道中無論任何情況下皆保持警覺
無心(Mushin) 則是另一個關鍵概念,可譯作「無念」或「無我」。乍看似與殘心相悖,卻正好相輔相成。在禪宗教法中,無心指的是擺脫雜念、自我與成見,回歸純淨自在的心態;於武術中,則代表依靠直覺與本能行動,無需猶豫或多餘思慮。此狀態下,一切招式皆仗賴過往的訓練與肌肉記憶,自然而然地呈現,不受意識思考所干擾。
無心往往被視為武術修練的高階境界,一般需多年修練方能達之。
植芝盛平將殘心與無心視為合氣道修行中的要義。以下摘自其著作 The Art of Peace 與 Budo Teachings of the Founder of Aikido 之語錄:
「殘心即是時刻保持完全的覺察與準備。這種放鬆卻高度警覺的心態,能使你對任何情勢立即作出反應。一旦達到此境,你便能無畏無懼地應對任何攻擊或威脅。」
「心須常保備戰之態,卻不可被任何負擔所累。此心境即所謂無心,意即『無念』。此時心無一絲雜念,可無障礙地行動。」
「殘心是指在擊倒對手後仍保持警覺的人。你切勿忘記,或許還有下一個敵人正待伺機而動。」
「無心是指心中無固定念頭。你必須能在毫不猶豫、毫無執著於特定招式之下行動。」
殘心與無心均為日本武術中不可或缺的概念,它們代表了互補的心態:殘心提升警覺與備戰,而無心則讓動作直接且流暢。兩者並重,方能使修練者於專注、警覺與本能行動間取得平衡,有效地應對萬變的環境。
作者註: 感謝您的閱讀!本文章僅作為對該主題的初步介紹。雖然我們致力於準確性,但無法保證內容的精確,也可能包含一些推測成分。如果您對此議題感興趣,建議作進一步查證。開始您的合氣道探索之旅吧! 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