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合氣道中膝行與座技的藝術
「膝行」(Shikko),是合氣道中一項基本的移動方式。從「正座」(Seiza)或膝行位置進行的合氣道技法稱為「座技」(Suwari-waza)。座技是合氣道的一個顯著特徵,在其他武術中極為罕見。要理解為何合氣道練習膝行與座技,必須追溯至大東流合氣柔術,這是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在創立合氣道之前所學習的武術。
大東流據說是「會津藩的御留流」,即會津藩的秘傳武術。會津藩是江戶時代一個強大且重要的藩國,位於今日福島縣的最西部地區。御留流指的是只傳授給特定人群(通常是高階武士或精英)的秘密武藝,不允許與其他流派比試,也禁止將技術傳授給其他藩的武士。御留流的設立旨在防止技術洩露給其他藩派的刺客,並增強本藩武士之間的凝聚力與優越感。

合氣道中的膝行練習
在大東流傳承的時代,日本已無戰爭,高階武士主要居住在城內。因此,大東流發展出一整套適合城中環境的技法,當時高階武士日常生活中總是穿著袴,以正座的方式生活,且多以膝行移動,而非起身行走再坐回正座。此外,當被領主召見進入會客廳時,正確的接近方式是以膝行前進,因為站立行走會導致「俯視」領主,極為失禮。回到原位時,可以膝行後退或轉身180度,這被稱為「膝退」(Shittai)。
由於室內大部分時間是以正座姿勢度過,防禦技法自然隨時間演進,以確保即使在跪姿下遭受攻擊也能自保。最終,隨著明治維新及日本現代化,大東流開始對一般民眾開放。植芝盛平曾師從武田惣角學習大東流,並創立了合氣道。
合氣道中膝行與座技的練習,是大東流的遺產。植芝盛平將大量的訓練時間投入於座技,據說當時許多弟子在袴或練習褲上縫有補丁,以減輕練習座技時膝蓋的疼痛。

植芝盛平演示座技
儘管這些技法的由來具有歷史性,但這並不意味著現代學習膝行與座技是毫無意義的。大多數合氣道的技法都可以用「立技」(Tachi-waza)或座技來完成。植芝認為座技對於「鍛鍊腰部」至關重要。《合気道技法》一書中記載,植芝曾說:「合氣道的發力方式主要來自座技。座技的動作甚至比立技更困難,掌握它自然能熟練立技。」通過練習座技,不僅可以增加髖關節柔軟度、增強肌肉,還能產生立技難以達到的發力效果。
然而,許多人因為膝蓋疼痛、舊傷或年齡增長而避開座技,這也是事實。儘管如此,座技仍然是合氣道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能夠在穩定性、力量與技術精煉方面提供獨特的益處。
總結而言,膝行與座技在合氣道中的傳承,深深植根於日本武術的歷史與文化傳統。即使現代練習者在訓練中面臨身體上的挑戰,其在核心力量、柔軟度及高效動作上的價值依舊重大。透過專注的修練,合氣道學員能掌握座技所蘊含的強大原理,進而提升整體武術修為。
相關閱讀:正座與座禮:體現合氣道中的日本文化價值
作者註: 感謝您的閱讀!本文章僅作為對該主題的初步介紹。雖然我們致力於準確性,但無法保證內容的精確,也可能包含一些推測成分。如果您對此議題感興趣,建議作進一步查證。開始您的合氣道探索之旅吧! 🙂

